想象一下,在一个深夜暴雨的高速路上,前方的卡车突然掉落货箱,此时的你,已然紧张到不知所措,而你的爱车,却能轻松应对,稳如老狗。诠释了:
。 说到毫米波雷达,它的应用可就太多了,汽车、安防、智能家居、医疗、工业自动化,哪哪儿都有它的影子,一时半会儿也聊不完。
咱就索性就聚焦一下,从车载应用出发,一探究竟。(本系列包含车载3D/4D毫米波雷达的:原理、架构、应用、产业链和发展的新趋势)。
从寒武纪时代到第四次工业革命,人类科技总能与大自然不谋而合。毫米波雷达技术也不例外,它源于上千万年来蝙蝠进化的智慧结晶。
它们都是主动发射信号,遇到目标反射回来,再通过回波的时间差与频移等信息,判断目标的位置、距离和速度,绘制出空间动态地图。
蝙蝠能透过树叶缝隙锁定飞蛾,毫米波雷达也能穿透雨雪感知到200米外,突然滚出的油桶。蝙蝠的听觉皮层
,能将回波信号转为空间方位。毫米波雷达处理器,也能提取回波特征获得空间信息。
。毫米波雷达同样构建了类似的动态博弈场,通过多普勒效应捕捉速度的微小变化,结合MIMO技术,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同步追踪多个目标。
:测量调制电磁波的往返时间(类似TOF),在车载应用中,可达厘米级精度。甚至有些场合还会用它做VSM检测,Roy在N年前的CES上,就见过基于毫米波雷达测心率的产品。
:通过相位差结合天线间距,可迅速识别目标。(3D雷达主要是“平面快照”,4D毫米波则可通过更多通道,同时获得目标的俯仰角信息)
看上去好像就那么回事儿,没多复杂。但如果咱再放大看,你会发现,这里的门道还是挺多的。
毫米波顾名思义,指波长在毫米级别的电磁波,换成频率,就是在30G~300GHz之间或附近的波。当前主流的毫米波雷达有三种:24GHz,60GHz和77GHz。
。优点:探测角度广,方便司机看到车周围的情况。且该频段较为成熟,成本也较低。缺点:看不远,也看不太清,角度分辨率较低,就像“近视眼”,对物体的位置、速度等信息把握得不够精准。另外,随着5G通信的普及,24GHz这个频段也开始变拥挤了,24GHz频段的带宽和电磁环境也会受限。
。优点:精度高,能把东西看清楚。缺点:探测距离也不够理想,且易受干扰,就像眼睛容易被遮挡视线那样。但凡周围有风吹草动,它就可能受一定的影响,导致看不清。另外,我国工信部已发布的《车载雷达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中,并未将60GHz规划用于车载雷达领域,未来可能也会存在法规的限制。
。优点:探测距离远,分辨率好,精度高。就像一个视力又好、看得又远的“瞭望员。且它的天线可以做得很小,不会占用太多空间。缺点:研发和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较高,所以较贵。另外,它对环境也有点挑剔,在特别恶劣的天气,暴雨、大雪可能会影响到它。
基于以上,很明显,77GHz(波长约4mm)已然胜出,因此,相关产业生态、技术成熟度、法规政策支持也都指向了77GHz这个答案。
再多提一句,这里的77GHz一般指的是,雷达的线性调频连续波(FMCW)的起始扫描频率,如果带宽是4GHz,则整体chirp频率会在77G~81GHz之间。
至于为啥用FMCW,而不用简单连续波(CW)调制,篇幅原因,咱就不赘述了。
不同角度的分法可能不同,Roy按自己的理解把它分为:天线与射频、数字域和电源三大部分。为散热和布局方便,通常会有两块PCB。
。顾名思义,总功率一般在10瓦以内,为方便布局与散热,电源板一般会占用一块PCB。
。包含天线和MMIC,天线又分收发,它们的间距/孔径设计也很讲究,决定了FOV范围与精度。MMIC则承担了类似Transciever的职责,负责模拟世界和数字世界的交互,它也是
。主要分为MCU,DSP/FPGA、雷达加速处理器。 MCU主要控制和管理毫米波系统,比如启动和初始化各个模块,协调各模块间的工作,与外部通信与联调。这里,ARM-Cortex的A系列或者R系列内核很常见,整个小系统的RTOS一般也会运行在它上面。 DSP/FPGA,至于选用DSP还是FPGA,其实是看毫米波雷达系统的复杂度,比如3T4R的普通3D毫米波雷达,一般用DSP就够了。而超多通道的4D毫米波雷达(如12T16R或更多),则大概率就要上FPGA了。它可执行毫米波信号做滤波、降噪等预处理、相关算法的执行与数据解析等任务。
雷达加速处理器。有没有单独的雷达处理器,取决于架构设计。在一些系统中,为提升集成度,工程师通常会直接在DSP/FPGA中,直接做雷达信号的快速运算。那么,毫米波雷达信号,都要哪一些处理呢?
首先,如上图所示,咱不难知道,MMIC中的合成器,会生成线性调频信号,走TX路径由天线发射出去,碰到探测目标后,又会产生反射的回波信号,经RX天线由接收路径处理。之后,MMIC中的混频器,会将RX和TX信号做希尔伯特运算,得到中频 (IF) 信号,低通滤波后,经ADC得到基带信号,便进入了数字世界。 从数字世界开始,雷达信号的解析之旅便展开了,其信号流大致如下:
本想一鼓作气把距离、速度和方位的具体计算,都梳理完毕。但回头一看,已码两千多字,为避免枯燥,咱就把干货放到下期聊吧。 好饭不怕晚,各位,下期见。 End Roy个人自己的观点,仅供参考。
如果你对数码产品、英语学习和励志成长也感兴趣,也可关注各平台上的同名视频账号:微博、、视频号,B站、、Podcast、网易云、小宇宙、荔枝FM、Myclub:科技朋克Roy,知乎:R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