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赫兹经过试验检测到了电磁波,有学生问他这东西有什么用,赫兹说,“没用,仅仅证明了麦克斯韦是对的”。但是,100多年后,人们现已没办法脱离对电磁波的使用了。4月1日,叙述无线电百年来面貌一新蜕变的“电波——无线电技能前期前史展”(以下简称电波纪元展),作为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以下简称科博馆)2025年度特展,在清华大学蒙民伟楼拉开了帷幕。
马可尼式金属末检波器,D10型矿石、电子管两用接收机,4700型电子管收音机……本次展览的128件展品中有很多国内稀有的20世纪前期的无线电收发器件。
展品大部分来自闻名的无线电保藏家徐蜀。徐蜀曾任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总编辑,自幼痴迷无线电,小学时拼装矿石收音机,参与少年宫无线电班,后来虽未从事相关工作,却将无线电作为一生喜好。徐蜀的无线多件藏品,“我的保藏数量不多但类别完全,本次与科博馆协作,期望让自己的喜好提高至服务社会、助力国家文化事业开展。”徐蜀说。
在展览上,以藏品为主体的《电波纪元: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无线电前期前史展图录》同步发行,这是科博馆初次出版发行展览图录。
据科博馆馆长吴国盛介绍:“科博馆致力于树立一个保藏型、研究性的博物馆,建立7年来,阅历了从无到有的开展前史。与国内同行及民间藏家协作是一个重要的开展途径。”
“今日的无线电技能与开始比较现已面貌一新,乃至当我说wifi和蓝牙也归于无线电技能时,很多人可能会不解。咱们身边很多的电子设备都在时间不断地收发电磁波,它像空气相同是咱们习焉不察的存在。我觉得这正是咱们做这个展览的含义之一,它促进咱们从头审视一些日常,从中发现本来发觉不到的东西。”电波纪元展策展人王京说。
电波纪元展分“捉住那束看不见的光”“听,石头在歌唱”“鸟枪换炮”“永不消逝的想象力”“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浪潮”6个单元,介绍了从电磁波的发现到发射器、接收器的改善,再到三极管的呈现、超外差式收音机的诞生,以及后来无线电技能在不同使用场景下,服务于雷达、寻呼机、手机、微波炉等,再现了无线电的开展进程。
展览除了有丰厚的展品外,艺术气味也较为稠密,在互动展区有法国艺术家Claire williams2017年规划的《流星雨-无线电回音》著作,观众能够倾听流星的回音。
每个观展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电波纪元展,作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达学院副院长杭敏的观展心得“很人文”。她说:“当咱们注视这些展品时,看到的不仅是技能的进化史,更是人类传达权利的重构史:从马可尼公司的商业独占到BBC的公共服务理念,从军用保密频道到民用敞开频段,每一次技能打破都伴随着传达次序的重塑。”她认为,经过展览能从多维视角了解传达与社会的联系,并激起对科学技能创新的深化考虑。
这也印证了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在总结致辞中所言:“此次展览不仅是对无线电百年进程的问候,更是多元力气共筑科学文化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