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易”,南京医药公司三迭纪的工作人员向我们解释道,他们花了9年多的时间,才将3D打印药物技术,从科学假想变成全球3D打印药物领域产能第一的商业规模熔融挤出沉积(Melt Extrusion Deposition, MED®)3D打印生产线。
过去,南京被认为是一座自带流量的“高曝光度”城市。每年都要迎来数亿游客的探索,任何隐藏在犄角旮旯里的美食都曾在社会化媒体上被成千上万次曝光。甚至南京本地人在旅游旺季都主动把城市让出来,忍痛舍弃他们最爱的“斩鸭子”。
此时才发现,原来每年数亿游客的探索尚不足以还原它的冰山一角,一个人们未曾听说过的神秘南京,正在缓缓浮出水面。
如今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浪潮下,南京正“犹抱琵琶半遮面”地露出自己作为产业高地的一面。我们是时候要重新看看这个城市了。
三迭纪的工作人员像一位诗人,尤其是在介绍商业规模MED® 3D打印生产线的时候。
据他介绍,药物原辅料经混匀熔融制成中间体后被装填入名为“炮弹”的容器中,自动转运机器人再将装填好的“炮弹”送入3D打印站,打印机像蛋糕师挤奶油一样将熔融状态的原辅料精准挤出,层层沉积,最终变成治病救人的药。
与常见药物不同,这些3D打印药物可以精准控制药物释放的时间、位置和速率,还可以做到像一朵花般在体内“绽放”,使药物滞留在人体内目标部位。
在全球制药领域,3D打印药物技术被称为“制药奇点”。弗若斯特沙利文发布的《药物3D打印行业报告》称其为,“可见的最有能力改变药物制造的下一代技术。”
而三迭纪则是3D打印药物领域的佼佼者,专利数量就是最好的佐证——三迭纪在全世界拥有247件专利申请,占整个3D打印药物领域的20%以上,位居全球第一。
“诗人”充满热情的讲解使他额头微微冒汗、满脸通红,但参访团很快就理解了他为什么这么激动——眼前这条商业规模MED® 3D打印生产线D打印药物领域全球第一。此外,全球领先的还有临床阶段的产品管线款产品在中美两国获得共计7个新药临床试验(IND)批准。
三迭纪凭借在3D打印药物领域的领头羊,获得了全球瞩目。就在今年7月,公司拿到了来自国际医药巨头BioNTech的超12亿美元合作订单,这也是中国制剂史上首个技术平台的国际合作。
不过,“诗人”突然打断了我们的拍摄,当然,他给出的理由也让人没办法拒绝——因为技术具有高度创新性,很多技术涉及商业机密。
显然,南京的神秘源自于这些“秘而不宣”的先进的技术。如今这些技术浮出水面,高频且迅速地被运用于商业化和产业化,并且这一进程还在加快。
今年6月,国家无线电办公室举办了一场重要的高级研修班,南京航空大学副校长吴启辉围绕“面向低空经济的低空智联网”作了交流与分享。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将“低空经济”列入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2024年3月,低空经济首次列入《政府工作报告》,目前已有超过30个省份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低空经济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吴启辉列举了被南京海事局用于长江南京段巡查的低空智联网,为全国各地解决飞行器协同运行安全控制问题提供了思路。具体到长江经济带建设,低空智联网还将进一步在海事巡检、环境保护、航运综合服务等多个角度提供助力。
譬如,石城实验室研制纯国产竖屏轻量化超高清拍摄技术,成功助力央视总台巴黎奥运转播。紫金山实验室研制CMOS毫米波芯片与超大规模集成相控阵技术,应用于航天员返回通信保障……
可以说,“神秘南京”和作为“网红城市”的南京一样,距离我们的生活从不遥远,而它之所以显得新奇,本质上是因为在轰轰烈烈的新质生产力浪潮中,人们对它的认识正在变得更立体。
但如果将视角拉近一些,2023年6月南京发布《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时间点。
这项由南京主要领导在全市产业强市建设推进会发布的计划,目标在“十四五”末,南京全市GDP超2万亿,制造业增加值的占比稳定在30%以上。
根据计划,南京将壮大“2+6+6”创新性产业集群,增强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智能电网)两大产业集群的全球竞争力,拼夺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航空航天六大产业集群的国内制高点,抢占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以及储能与氢能六个未来产业新赛道。
如果你对这两年科技界的热点有过关注便会发现,这份名单几乎涵盖了眼下所有最具潜力的产业。
三迭纪的商业规模MED® 3D打印生产线就是摆在面前的答案——除了南京,基本上没有城市可以从无到有地把它建造出来。
因为是全新的制药工艺,打印设备、材料和研究方法都需要企业自主进行底层研究,三迭纪组建了一支涉及材料、设备、药学等三大领域20+交叉学科的专业方面技术团队。
放在全国的大多数城市,想要组建起这样一支队伍都免不了“广发英雄帖”,从全国各地搜集人才。但三迭纪的工作人员向我们透露,公司研发团队近一半的人员都来源于南京本地高校及科研院所。这不仅意味着人才丰富,还隐含着创新型企业尤为重视的另一大因素——人员稳定。因为不稳定就非常有可能带来关键技术的流失。
众所周知,南京科研资源的丰富程度在全国名列前茅,拥有95位两院院士、120多个国际级研发平台、2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了南京科技公司的高质量发展。
以三迭纪所在医药领域为例,仅今年1至7月,南京新获批上市的药品就达到了71件,位居全省第一。
这是南京显得神秘的另一个原因:当人才都汇聚在一座城市里,企业不需要大张旗鼓地组建团队,只需要在取得突破时略微浮出水面。
而之所以南京在眼下这一段时间点露出自己的神秘一面,正是因为在政策推动下,长年累月的“厚积”,悄悄迎来了“薄发”的时刻。
而这,也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维,高新技术产业密集突破的一个缩影。
在当天的2024江苏产学研合作对接大会上,大会现场发布了省内外158家高校院所的2000多项最新成果、1900多家企业的2300多项技术需求,24个产学研重大合作项目集中签约。
联想到今年5月,小米集团CEO雷军在小米南京科技园开园仪式上“把南京区域打造成超级研发中心!”的宣言,显而易见——
虽然在普通人的视野中,南京的神秘面纱才刚刚被揭开,但在嗅觉灵敏的产业界,“去南京”慢慢的变成了了最大公约数。
事实确实如此。前段时间网上一个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2019年到2023年内,迁入江苏的科技公司数量位于全国所有省份中的第一,而南京则是“王中王”,仅5年便吸引了超过1504科技企业。
为什么它们选择南京,而不是北上广深等传统产业强市?某一种意义上,这样的一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南京未来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从企业口中我们了解到,除了前面提到过的人才、产业、科研优势,南京的“人情味”也是促使它们在看过传统产业强市后,依然选择南京的重要因素。
在南京产业投资IMAX线验馆,工作人员播放了一部名为《不要烦赖》的城市招商宣传片,和传统的招商片不一样,影片里老板像岳云鹏追燕子一样追着出租车求员工留下来,买个鸭子像拨打“人工智障”客服般需要层层转跳……通过生活化的画面来展示企业落地过程中遇到的招工难、审批繁琐等困难,并许诺来南京以后,这样一些问题都“不要烦赖(不用烦了)”。
这些宣传片反映的是南京对于营商环境的独特理解——不同于北上广深浓浓的“班味儿”,南京即便在产业升级换代最为激烈的关口,始终没放弃对当代人生活的共情。
而随着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与工作的平衡,南京对新一代人才、企业的吸引力将慢慢的变强。
在新落成的、位于南京百家汇创新社区的麦当劳中国科技研发中心,这群平均岁数不超过30岁的程序员们养了一些特别的萌宠——几只大白鹅。我们离开时,它们正在研发中心旁边的草地上悠然散步、在水塘里快乐嬉水。
有人照料它们的饮食起居吗?员工告诉我们创新社区的生态环境很好,它们完全能自己找到吃的。
在新质生产力浪潮中揭下神秘面纱的瞪羚和独角兽们,正是被南京独特的生态所塑造。
而如今慢慢的变多企业来到南京,本质上是像鸟类迁徙一样,从寒冷的冬天,飞往更温暖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