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8.0级大地震;2010年2月27日,智利8.8级特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特大地震
全球近50年来未发生8.5级大地震的异常平静,被一系列特大地震打破了。
地球为何如此动荡?2012年地球线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滕吉文,走进重庆市黄桷垭小学和珊瑚小学,给孩子们带来精彩的科普讲座《动荡的地球》,并为孩子们释疑解惑。
这是由《科学时报》和《重庆晨报》联合策划主办的“两院院士重庆校园行”活动的第二次成行,也是滕吉文第一次到重庆为小学生开讲座。
5月23日上午,不到9点,滕吉文就来到位于重庆著名风景区南山的黄桷垭小学。他一下车,就受到数十位小学生代表的列队欢迎,两名少先队员微笑着迎上来献花、敬礼,然后给他系上鲜艳的红领巾。滕吉文随后牵着少先队员的手走向同学们。
“为什么要讲《动荡的地球》呢?因为地球一刻都不安宁。此刻,我们脚下的黄桷垭小学就在动,只不过动得很轻微,你感觉不到罢了。” 9点整,在李梦可同学的主持下,滕吉文开始了讲座。
滕吉文说,“上天、入地、下海”是人类向地球和宇宙挑战的三大壮举,“上天”、“下海”不容易,而“入地”更为艰难。直至21世纪的今天,在世界上超深科学钻井取得的岩石和矿物样本也仅有12.26千米深。
为什么要“入地”呢?滕吉文说,通过重力、磁力、电磁波场的探测可抵达地壳和上地幔,而唯有地震波场(天然源和人工源)方能穿过地壳、地幔乃至地核,以探索它们的结构和物质组成。地球深部是“最后的前沿”,要解决人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探究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内在规律,都必须深入地球。地球内部是一切物质资源(包括能源)的发源地,又是地震和火山灾害的策源地,“入地”深化认识地球本体,乃是建立人类生存和生活空间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既然入地这么重要,那么,怎么样才可以更深入地进行地下科学探索呢?我希望也相信,未来在小朋友中间能涌现出这方面的杰出科学家!”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万次,其中5级以上的地震约1000次,6级以上的约120次,7级以上的约18次,8级以上的约1~2次。”听到滕吉文列出的一组数据,同学们都露出专注、紧张的神情。
滕吉文说,近年来全世界内大地震不断涌现,这标志着地球已进入到一个强烈地震活动的新时期。
他指出,地震的孕育、发生和发展受到众多要素的制约,而人们对其中的物理定律仍然几乎一无所知,是公认的世界性科学难题,但这并不代表地震是不可预测的。
滕吉文向同学们介绍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作出的具有减灾实效的成功预报。那是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在辽宁海城发生了7.3级地震。地震前,地震部门依据观测到的一系列突出非正常现象,于2月4日凌晨6时报告省政府,使绝大多数居民在震前撤离住宅区,并采取了其他紧急预防的方法。据估计,这次成功的预报至少减少了10万人的伤亡。
一个半小时的讲座深深吸引了同学们。特别是当介绍到世界历史上那些典型的大地震时,同学们更是瞪大了眼睛,并认真地记下笔记。
当讲座完毕进入互动环节,同学们纷纷举手提问。而两所学校的小朋友率先提出的都是这样的一个问题。
滕吉文回答说,这个问题不但小朋友关心,而且大朋友也都有疑问。大家要思考一个问题:地球要毁灭,需要多大的能量?一次8.0级的地震能量需要积累5000年左右,汶川地震后世界上不少人在问:汶川下一次大地震会在何时发生?有说3000年的,有说6000年的,美国人说要1万年。今年的日本9.0级特大地震的破坏性已经够大的了,但对地球来说只是“芝麻一粒”。整个地球要毁灭,还没那么大的能量能够达到。《2012》只是一部电影,带有科幻色彩。科学需要幻想,但幻想绝不等同于科学。小朋友们要相信科学,莫轻信不着边际的伪科学。
创建于1910年的百年老校黄桷垭小学的校长徐勇介绍说:“我们学校每年都有同学做科研,有的还搞出了发明成果。按键式电子冲水阀、高速路分流、便于倒车的反光镜等等,都是小学生们的小成果。”4年级的吴星宇同学说,周末南山一棵树观景台经常因游客众多导致堵车,我就和老师一起专门到现场查看地形,了解堵车原因,还写了一份《解决节假日晚间龙黄公路汽车拥堵的调查报告》,得到交巡警叔叔的肯定。
“这些孩子很爱动脑筋,以后要多多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滕吉文对重庆小学生的提问水平和好思考的习惯大加赞赏。他提醒同学们“小学时绝对不可以偏科,应该德智体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他还欣然为黄桷垭小学留言:“用爱心和责任托起明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