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消息登上热搜,缘由是日本政府不顾国际社会严重关切和坚决反对,一意孤行,执意宣布将于8月24日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为自己的“划算”,不惜让全世界买单,这种恶劣做法极端自私,不负责任。
辐射的本质是能量交换/传播,宇宙中任何非绝对零度的物体都存在辐射,也就是说,辐射无处不在。按能量大小,可分为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及超声波等)和电离辐射(包括α粒子、β粒子、中子、X射线及γ射线等)。
一般来说非电离辐射能量很低,属于安全的辐射,无需特殊防护。以微波炉为例,它发出电磁波被食物分子吸收,产生热效应,只要你不把自己塞进微波炉里,就不会造成损伤。
我们日常所说的需要注意防护的辐射一般指的是能量高的电离辐射。在生活中,人类受到的电离辐射大多数来源于2个方面,一是本底辐射,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空气、食物、水、土壤、建筑材料等里面的放射性元素及宇宙射线等;二是人工辐射,包括医疗辐射(如胸片、CT、骨扫描等)及核事故等。
电离辐射作用于生物体后,会产生生物化学效应。那么是不是只要受到电离辐射,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无时无刻都在接受着来自大自然的电离辐射,也就是本底辐射。如吃一根香蕉受到约0.1μSv的辐射,在飞行到30000英尺高空时,辐射的强度约2μSv/h,也就是飞行10小时,接受的辐射约20μSv。香烟内具有放射性的钋和铅,每位烟民的肺部平均每年会受到约160mSv的辐射。全球不一样的地区的天然本底辐射剂量值存在差别,我国天然本底辐射平均剂量约3.1mSv/年(约0.35μSv/h),芬兰和瑞典较高,约6~8mSv。
其次我们要强调的是,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不科学的。电离辐射对生物体的损伤包括短期损伤和长期损伤。短期内如果接受大量电离辐射,生物体会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如接受4000~8000mSv的辐射,会让人在30天内进入垂死状态。3000mSv的辐射,会使接近一半的人死亡。600~1000mSv的辐射会让人出现各种辐射相关疾病。而长期接受相对低剂量的辐射,则有可能增加患癌症的几率。如年总辐射超过100mSv,患癌的可能性约1/130。每增加100mSv/年,患癌的风险约增加0.55%。但是要注意的是,低于100mSv/年的辐射对人群癌症发生率的影响和本底辐射并无差异。我国对健康人群设定的年平均电离辐射剂量限值为1mSv,医务工作者的剂量限值为20mSv,即使加上本地辐射,都远低于100mSv这个水平。
因此谈到医疗辐射时,我们第一步应该关注辐射的剂量。例如单部位的CT扫描辐射剂量约7mSv,全身CT平扫约13mSv,胸片的辐射剂量约0.1mSv。以一位体重约60kg的成年人为例,做一次“派特”(18F-FDG PET/CT)所接受的辐射剂量一般低于20mSv,其中18F-FDG的辐射剂量约5mSv,主要辐射剂量来自于CT。骨扫描受检者辐射剂量约3.5~5.2mSv。能够准确的看出,单次影像扫描的受检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较小,不会对该患者造成有统计意义的损伤。
遇到辐射,我们要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尽可能远离放射性污染区,利用铅板、钢板或墙壁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也就是,遇到上述提到的不同辐射情况、不同辐射粒子时,应在时间、距离和隔离的辐射防护三原则下进行防护。
核辐射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及时进行应急防护,将食品放在密闭容器或冰箱内,事先没有封闭的食品应当先清洗再放入容器。另外,不要饮用海水淡化水。
进入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的区域时,要对五官严防死守,如用手帕、毛巾、布料、口罩等捂住口鼻,减少放射性物质的吸入。
核辐射突发事件发生后,注意及时关闭窗户和通风口,使用再循环空气。如果留在室内,关闭空调、换气扇、锅炉和其他进风口。在车上保持车窗和通风口关闭,并采用车内循环空气。
若已经暴露在核辐射污染中,按时换衣服和鞋子。将暴露过的衣物放在塑料袋中,密封后做上标记并放在偏僻处。彻底清洗身体。
核辐射突发事件发生后,避免淋雨,最好能够降低部位,穿戴长衣,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等。脖子(甲状腺)部位的防护尤其重要。
为了自己和他人安全健康,发生意外事故时记得及时拨打12369中国生态环境部环境举报电话。事件中尽可能获取关于突发事件的可靠消息,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和通知。应通过种种手段保持与国家权威机构的信息沟通,切忌轻信谣言或小道消息。
常规核医学检查和治疗产生的电离辐射剂量都在严控的范围以内,合理范围内应用核医学检查和治疗,患者的获益远大于损害,同时也不会对周围人员造成辐射损伤。